2025中国竹泉村凤凰文化节暨民间艺术节清明节在竹泉村隆重举办,让我们相聚在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村庄,共同见证一场文化盛宴的启幕。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她不仅是吉祥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写照。今天,我们以最炽热的心跳,回应着五千年文明长河中那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让我们一起用激情点燃这场文化盛宴,共同迎接凤凰文化主题活动盛大开幕!
凤凰文化节分两个时段:
一是4月3日上午九点在凤凰刻石前举行取火种仪式,然后护送至竹泉村凤凰阁,在凤凰阁举行迎火种仪式。
二是4月4日上午九点半,在竹泉村五福广场举行凤凰文化节开幕式,包括领导致辞、凤凰文化全国征文大赛颁奖、凤凰主题演出、凤凰雕塑揭幕、凤凰民艺馆揭牌、兰花展、金石传拓题跋书画展等。
凤凰文化节介绍(作者:冯春明)
沂南县世称琅琊阳都,地处沂蒙山区中部,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夏属东夷,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商属古阳国,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记载:“莒有五阳之地”,注曰“谓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并近莒。”历经西周、春秋,至闵公二年被齐国吞并,古阳国存续近千年。“阳都”之名从齐人迁阳(公元前660年)至秦设立阳都县。《沂州府志》载:“高帝六年冬十二月,封丁复为阳都候……阳都县属城阳国。”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撤销城阳国,将城阳国所辖各县并入琅琊国,后世称琅琊阳都。《汉书•地理志》载:“城阳国辖县四:莒、阳都、东安、虑。”位于沂南县北部的铜井镇自古就属于城阳国的东安县。
阳都沂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这里已查明的古迹就达172处之多,仅汉文化遗址就多达90处,“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就诞生于斯。北寨汉画像石墓群、西汉凤凰石刻等,多视角地向世人展示阳都文明。铜井镇如阳都之明珠,自古以金闻名、以水称奇、以凤凰刻石名扬天下。采金活动始于隋唐,素有“铜井泉水冠沂蒙”之说,有金波、玉液、大河、竹泉、温泉等冷热泉十八处,是著名的沂蒙泉乡,其中竹泉已开发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14年由农业部、住建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授予沂南竹泉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2016年11月,竹泉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铜井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汉元凤凤凰刻石,位于东安故城的三山沟鲍宅山。此刻石在一块巨石之上,分别刻有大、小两只凤凰。大凤凰长24cm,高20 cm。高冠、大尾、长腿、两翅呈展开状,是雄性的凤。小凤凰长12 cm,高11 cm。凤冠、凤尾、翅膀及凤腿皆短小,是雌性的凰。大小凤凰右侧分别刻有“凤凰”、“三月七日凤”、“东安王钦元”、“元凤”等字样。该刻石刻于西汉元凤年间(西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公元前80年至公元前75年间),是我国现存有纪年最早的汉画像刻石。《汉书昭帝纪》记载:“始元三年冬十月,凤凰集东海,遣使者祠其处,七年八月改元,年号为元凤。”三山沟鲍宅山凤凰刻石上的“元凤”二字,说明正是此时所刻。凤凰刻石在汉画及书法界亦影响甚大。大文学家鲁迅、郭沫若等亦曾珍藏此刻石拓片。明代庄昶在《题画凤》中说:“凤凰非圣世不生,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鸣。”阳都故城作为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古崇拜凤鸟图腾,遍地是清泉、翠竹和梧桐的竹泉村,正是百鸟朝凤、万鸟归巢的栖息王国。
怀着强烈的时代感,弘扬阳都历史文化,寻求最佳结合点,助力沂南文旅事业发展,沂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以“鲍宅山凤凰刻石”“三月七日凤”为根据,以竹泉村“万鸟归巢”“百鸟朝凤”为愿景,定于农历三月初七日与铜井镇4A级景区竹泉村旅游区,共同举办“2025•首届中国竹泉村凤凰文化节暨民间艺术节”,包括凤凰文化主题全国征稿活动,“征稿朗诵”比赛,“凤凰之歌”征集,“以凤凰为主题的文创作品”征集活动,“丹凤昭阳”兰花雅集,“凤凰民艺馆”民间艺术展,“有凤来沂”金石传拓题跋展,及凤凰雕塑揭幕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掘鲍宅山凤凰石刻这处含金量极高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打造“智圣故里•泉韵铜井”凤凰文化旅游品牌,并借此凤凰文化主题系列活动的举办,为全县旅游发展赋于凤凰文化的内涵和灵魂,实现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琅琊阳都,东夷之地,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今日之竹泉村,在竹泉村人的不懈努力下,不仅是闻名全国的古村落,亦是民间文艺家辐辏之所,更是古老凤凰文化之圣地。此次凤凰文化主题全国征文活动,每一个来稿都是凤凰振翅的羽音,每一篇散文,每一首诗歌,都是文化根脉的传承和延续。愿此文集成为一座文明的桥梁,连接历史与现代,融汇乡土与世界,让凤凰文化的祥瑞之光照亮更多人心。
凤凰栖圣域,民艺盈智乡。在此,致敬所有用文字和艺术守护文明火种的同行者,致敬用心血和情怀打造美丽竹泉村的建设者,欢迎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以期竹泉村的凤凰之约,在未来的岁月里鸣响不息。
责任编辑:陈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