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转悠扬的“拉魂腔”(柳琴戏)、催人泪下的红色故事、贴近生活的喜剧小品……8月26日以来,第二届“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在临沂人民广场精彩上演
持续15天的“文化盛宴”,70多部优秀作品轮番上演,这让临沂市民在家门口享受着一场场视听盛宴,过足了“戏瘾”,而小戏小剧也成为市民生活的“文化大餐”。
百姓生活搬上小戏小剧舞台
既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设置,也有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更有暖心温情的真实案例……舞台上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舞台下观众们掌声如潮、欢呼声此起彼伏。
“演员演得不孬,都是咱们身边人、身边事。”最近每晚七点多,临沂市民张先生总要自带马扎来家附近的人民广场看演出,他扇着蒲扇、喝着茶水、听着小调,甭提多高兴。
小戏小剧“接地气”,才是老百姓的“菜”,而舞台上很多演员都是第一次登台演出。因为没有舞台经验,每个动作、眼神要靠老师手把手指导,一步步琢磨,句子说顺溜了,才进入下一个环节继续排练,很多台词反复练习上百次。
所谓“小戏小剧”,就是演出时间较短的小型戏曲、戏剧,演出时长一般在15至30分钟。“演出时长短小精悍、节奏感快,故事情节生动,打动观众,既有起承转合,又有浓缩推进。”临沂市文化馆副馆长、临沂市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主任陈涛总结,这样的演出形式,观众参与度高,编排方便灵活,又节省了演出费用。
“这些演员很多都是退休教师、银行职员、企业职工等,来自很多行业。”在小戏小剧培训排练中,陈涛关注着舞台上的每一出戏,他说演员们因为喜欢表演才相聚在一起,但因为悟性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在台上的戏份也不一样。
凭借多年的从业经验,陈涛能从对方三句话上,判断是否适合演戏,并且在台上不会“尴”在台上。“我们通过组建专业编剧、排演团队,选拔基层优秀演员230名,与3个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签订合作协议,先后举办创演培训班、编剧导演演员培训班3期,以此提高演出质量。”陈涛说。
文艺演出回归文化惠民初心
临沂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姜连洲说,“群众演群众看,打破观演边界”是临沂打造沉浸式小戏小剧的一大特点。从剧目曲目的选择,到演出场地的搭建,都强调让群众“看得热闹、玩得开心”,使文艺演出回归文化惠民的初心。
近年来,临沂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已创作群众性小戏小剧300余部,数量居全省第一。这一数据放在全国地级市中,也是名列前茅。
为啥临沂“小戏小剧”场场爆火?陈涛介绍,临沂市县两级创新成立了15个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并不断加强资金支持,借力文旅的商业化、数字化等新兴表达,用技术创新驱动演绎创新,提升小戏小剧的视听与审美观感。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沉浸式小戏小剧《沂蒙四季·红嫂》累计演出4000余场次。
“题材小了往大处写,题材大了往小里收。”陈涛称,编剧在创作伊始,“手里攥着,眼里看着”,一步步盯着,通过人物前后的反差、心理活动等,表现故事情节,从而提升艺术感染力。
“对评选出的优秀剧本给予6000元至8000元的剧本孵化创作费用,对评选出的优秀剧目给予5万至8万元的排演补贴,有效激发了创演积极性,提高了作品质量。”陈涛说,为鼓励原创生产,临沂市设立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作品创作、落地排演、演出推广等。
展演结束后,演出团队还将接续开展县区巡演,与广大市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嘹亮的唱词将回荡在城市的夜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我们将以基层生动鲜活的好故事、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精准选题、系统谋划,集中力量办好‘12345’首发、党风廉政、平安法治、文明乡风4个专题展巡演。”面对未来的发展之路,陈涛充满自信,“小戏小剧以艺术形式宣传弘扬沂蒙精神、临沂经验,将成为推动临沂历史文化走出山东、走向全国的强大助力。”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姜曼 实习生 康聚恺 )
责任编辑:周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