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眼下,在红嫂家乡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百年古院落里上演的近10部沉浸式情景小剧,以当地人、说当地话、演当地事、深情质朴、非常接地气的独特优势,让红色文化“活”了起来,迅速火出了圈,在各短视频平台上成为流量话题。小剧演出时,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接受教育。小剧还走出了沂蒙山,到全省各地演出,成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一种崭新的模式,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成果,为探索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借鉴,其经验入选了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遴选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守红”创新 小院落体现大精神
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是红嫂精神和《跟着共产党走》歌曲的诞生地。沂蒙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沂蒙大姐”李桂芳率32名妇女架起“火线桥”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地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沂蒙精神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沂南县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守红”创新,探索创新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传承方式。沂南县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引进了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韩生教授团队,联合山东演艺集团、临沂大学出品了《沂蒙四季》。
《沂蒙四季》以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为理念,以“普通百姓,国家英雄”沂蒙红嫂为创作主线,融政治性、艺术性和群众性于一体,沉浸式讲述了红嫂故事、沂蒙大爱,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沂蒙四季》由山村剧场和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两部分组成。他们在当年红嫂居住的常山庄村古院落里,打造了《跟着共产党走》等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短剧。小院落体现大精神,活化了红色教育方式,一经推出,便成为红色文化传播新亮点,成为创新转化红色资源优势的典型案例。
聚焦“小精优” 小切口入手讲好红色故事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依托当年红嫂等居住的老房子、古院落,打造了《跟着共产党走》《识字班》《战地医院》《民兵连》《妇救会》《永远的新娘》《一碗米粥》等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把发生在当地的红嫂故事、红色故事挖掘出来,植入到古院落,通过沉浸式情景演绎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的生活、斗争场景和故事。
这些小剧的演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和文艺爱好者,当地人、用当地话、演当地事,深情质朴,非常接地气。同时,观众在观看这些小剧时,可以置身其中,参与进去,形成互动。真实演绎的红色故事,能够激发观众热情参与和互动,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红色文化,达到了“让文化留住人,让人带走文化”的效果。
在沉浸式情景小剧创作过程中,景区建立了部门联审机制,统筹指导沉浸式情景小剧创作,组织党史、文化专家审核把关沉浸式小剧演出剧本,确保演出的每个红色故事都有出处、与史相合,实现沉浸式情景小剧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
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剧的推出,不仅有效推动了红色文化传承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而且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传承迈入“讲解+体验+观剧”新时代。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剧自2021年五一上演以来,已演出近千场,观众8万多人次。
“四进”效应 让红嫂故事走出沂蒙山
如何让沉浸式红色演出效应最大化,让红嫂故事教育更多的人?沂南县采取进社区、进军营、进校园、进红色教育培训机构的“四进”方式,让《沂蒙四季》红嫂沉浸式情景小剧走出小院、走出沂蒙山,红色经典故事登上了不同的舞台。
去年以来,《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民兵连》等小剧分别走进了沈阳航空航天学院、孟良崮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临沂市群众性小戏小剧展演月等多个场所演出,深受观众喜爱。今年4月25日,3个小剧作为“沂蒙精神进机关”流动党课走进省政府礼堂,为300多名省直机关党员干部进行了演出。
为保障沉浸式演绎红色故事“沂南模式”行稳致远,该县健全了“四进”服务保障机制,针对沉浸式情景小剧短小、灵活,深受群众喜爱的特点,制定了相关保障政策,把《沂蒙四季》艺术团纳入“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项目中,全年保障演出场次不低于60场,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食粮”,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临报融媒记者 孙芳玉 通讯员 郑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