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山东临沂。当日下午,在临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内,沉浸式剧目《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接连上演,它们是沂南县推出的红色文献史诗情景剧。
作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淀了沂南的历史财富。近年来,沂南县按照“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扎实推进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
沉浸式小院演出再现沂蒙山区故事
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是一处具有典型沂蒙山区特色的古村,也是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的核心部分,村内的民居小院都是用石块垒就,依山而建,重叠错落。如今,这里正上演着曾在沂蒙山区发生的故事。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蔚蓝的天空下,朴实的农舍里,雄壮的音乐响起,这是小剧《跟着共产党走》的动人一幕,它讲述了在1940年的沂蒙抗日根据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的沙洪和王久鸣,怀抱坚定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仅用20分钟便完成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创作的故事。
另一处邻近的农舍中,农妇装扮的大姐手中活计不停,她们操着一口地道的沂南普通话,讨论着斗争形势,聊着家长里短,最终拿出了做种子的玉米、要去换盐的鸡蛋,来完成妇救会筹集粮食的任务。“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人民支援人民军队的真实写照。
以房屋、院墙为天然舞台,演出时间较短的小型戏剧,虽然容量小、篇幅短、节奏快,没有宏大的场面、舞美,但生活气息和沉浸感十足。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沂南县委、县政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引进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韩生教授团队,推出国内首个沉浸式红色文献史诗情景剧《沂蒙四季·红嫂》和《妇救会》《跟着共产党走》等10处沉浸式小院演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小院演出1016场次,接待50800人次,大剧场演出76场次,接待36887人次。
用红色文旅融合谋求产业发展
“我认为,想要把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出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要用人们能够接受的形式,把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呈现出来。”谈及沂南县在文化“两创”方面做的工作,沂南县政协委员、沂南县党性教育基地主任金静说。
沂南县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县域内红色革命遗迹共有151处,数量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近年来,沂南县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机制,县委、县政府把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列入全县十大改革创新项目,对全县红色场馆探索推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明确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范围、内容和标准等,用红色旅游融合“大格局”谋求红色旅游产业“大发展”。
作为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教育、餐饮住宿、研学旅行、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自2008年建园至今,累计接待《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红高粱》等400多部红色影视剧组,接待党政干部教育培训150万人次,红色研学的中小学生50万人次,旅游观光的游客300多万人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村好莱坞”。
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以来,沂南县内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鲁中革命纪念馆、大青山突围纪念馆、沂蒙红色金融展馆等红色场馆、革命纪念地利用率同比提高到85%以上,今年上半年共接待各类人群5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0%。“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沂南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面,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沂南县委书记侯占夫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李文璇)
责任编辑:周晓萌